Thursday, October 05, 2006
越來越少的字
不曉得有多少同學們開始習慣說:這就是"routine",又不能"skip"掉,好像一種傳染病似的。中英夾雜或許是顛覆傳統語言用法的一種,只是我覺得很難聽。特別是任何"○○"掉。精神科參考書-DSM IV中文版序裡,作者提到了這種參雜情形,希望自己的書能夠避免,而閱讀此書的讀者們也能好好想想。只是,實際看看大部分人,都已經嚴重的染上這種說話模式,尤其是難以規勸的一群。為了和他們講話,不得不自己也夾雜幾句英文,尤其是不必要的動詞。當然,說出"○○掉"這種話,我是絕對不幹的。另一個不喜歡的是:這個檢查是"for"什麼?乍聽之下會產生許多誤會。在這樣的模式下,講話斷斷續續,甚至連聽力也受到了影響,需要更多的話才能夠表情達意,似乎無藥可救了。
或許是因為忙碌,人情間短暫的交集,大多數人對話的方式,都是互相把語句丟到面前的空間,在自說自話的過程中讓語句自行互動,最後達到禮貌性的時間長度後就轉身離去,留下孤單的聲音,對方的個性、價值觀,都一片模糊。只是真實的話語,卻又因為總有傷人的危險性,在這樣情面至上的領域並不太受歡迎。對話以外,很多其他的部份,也慢慢的開始萎縮消失。內外夾攻之下,每個人講話的模式也逐漸同步。
最後我們唯一熟悉的語文模式大概就是病歷了,而且是充滿錯誤拼字文法和貧乏詞彙的病例。
爸爸常跟我說一個人一天有固定說話的量,多於它則回家就很沉默,少於它則聒噪。暑假的時候天天陪爸爸散步,十分了解這一點。只是漂浮在人情面上的話語,該無奈的記在帳上嗎。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2 comments:
好長的文章檔名…
(以上為實習醫學生comment)
謝謝洪小胖的comment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