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March 10, 2011

海鷗食堂

又是一部「吃吃喝喝電影」,食物看起來還是很美味的,音效處理上也相當精確,至於鏡頭或是演技等等就沒有特別的感觸。看完眼鏡再看完這部後多多少少有些失望,畢竟步調真的太「慢活」了,厚臉皮的外國人一樣惹人討厭,從失落開始到結尾是理所當然的溫情,反而是沒有表情的食物們可愛許多,人類又成為弱勢的一方,隱身在明信片鏡頭之中,難怪她們需要唱唱科學小飛俠。

Monday, March 07, 2011

The Last Picture Show

小鎮是悲傷的,都市不斷發展,它的魔力漸漸凋亡,但小鎮也是浪漫的,浪漫在少不更事的青春中不斷生長,即使他們都那麼的不切實際─但對於凋亡中的小鎮,什麼又是「實際」呢?正是這些不切實際的夢幻鏡頭,見證著整個時代的變化。這部片的片名出現在伊森霍克的自傳電影「The hottest state」中的一景,主角走過某家電影院的時候,一個帶著敬畏的仰視鏡頭把他和背景一同囊括。1970年底出生的伊森霍克,和「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在同一年代誕生,一部片發生在虛擬的德州小鎮,一部片是真正的德州人自傳電影,電影裡充滿著一次又一次的憧憬與頓挫,無奈總是在發生,而不管是離開或留下,只有電影能夠把這些永遠凝結。

南極料理人

電影的素材往往影響速度,這類「吃吃喝喝電影」,食物本身也算一個(群)角色,如果有太多的情緒,會壓縮到食物該有的比重,所以它通常會在中板左右,因為快板會失控成料理節目,慢板的話,就不算是吃吃喝喝了。南極料理人徐緩的說著簡單的故事,不過這不代表它平凡,事實上,在極限的酷寒環境之下,任何平凡的事物都變得不平凡,任何普通的情感都變得深刻。沒有人會質疑日本人對於日常事物的堅持,更沒有人會質疑「日本料理」在世界上是多麼偉大的一個符號,所以這群探測隊員們到底去南極做些什麼大事,也比不上每天在餐桌上的美味料理來的重要。料理把人們緊抓在一起,特別是在文化與地理上親近日本的我們,看到這些料理時一定會會心一笑。尤其電影裡許多超乎尋常想像的美麗料理,都是設計精巧的藝術品。「抓住心之前要抓住胃」,食物與人情總是一體兩面。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結構,概分成付出、接受、慾望、滿足,恰巧,料理是付出,品嘗是接受,餓是慾望,飽是滿足。在這四種情結的流動中,日常形成了生活,鏡頭也形成了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