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在網路上發現得天獨厚的人們,不論是透過blog或是相簿,可能有很好的學歷,很不錯的家境,本身長的漂亮/身材好/帥/有型/有才華,相簿裡充滿去過很多國家遊歷或是參加很多社團/走秀/代言/廣告/party等等活動的照片,讓人驚嘆怎麼會有那麼多的優點集合在同一個人身上,那種很不真實的迷幻感。
但我想,這也代表了這一代或下一代無盡的疲憊原罪。
「任何事情都是有可能的,只要你想要」,姑且不稱呼它為「自由」,畢竟「想要」本身是否為自由,已經是需要哲學思辨的問題。在這樣的想法影響,百變的多面向自我(白天是工程師,晚上教舞,網路上是靈修大師等等),從少數人的特色變成普遍推崇的價值觀,代表著興趣廣泛、努力平衡「衝突性的面向」。每個人都熱切的追逐和「表象的我」所不一樣的「自己」,也就是「做自己」,因為「表象的我總是被社會所規範的,這些都無法壓抑我私底下真正的自己」。但是,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是:「真正的自己究竟是什麼?」甚至是「我能想要我所想要的事情嗎?」所謂表象的自己,也可稱為「那些和大家一樣的自己」,那麼實際上「做自己」或許就是不想和別人一樣─那種青春期特別旺盛的心態。於是它所引發的行動就無遠弗屆,購買哪個品牌帶來的品味認同,欣賞/批評怎樣的書或電影,寫怎樣的文章/引用哪位作家的名言,上什麼餐廳吃飯,喜歡/痛恨哪個明星及其理由等等,持續地放送「我」的訊息。於是我們迷失在數不清的價值認同裡,無時無刻地架構自己的模樣,越來越龐大,越來越看不清輪廓是什麼。
不過,得天獨厚而疲於奔命的新生代,沒時間去擔心這個了。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