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冬天的某一個中午,當我穿著海軍夾克站在甲板上搖搖晃晃看著海浪,一邊回味著彭力雲旦拿域安的電影「無形海浪」,我開始想像著之後回到醫院的生活,也就是「現在」。海浪上的陽光反射很亮,亮得有些迷幻,特別是船艦轉彎的時候那些光線也一同歪斜,好像眼睛正在進行著搖鏡。
開始上班當然也會有些感觸,不過我已經過了為了一件小事說許多廢話的年紀,最主要感受或許是真正體會到「無力感」。如果用數學來比喻,無力感就是「零」,無論多大的力量乘上零還是零,零證明著我們的存在。是的,我們只能無限的逼近它。不過這種態度不是「熱血」,「熱血」只是懶散的人好不容易開始做一些該做的事情的時候自欺欺人的形容詞,我認為人生已經夠忙了不太需要這些多餘的東西,除非你非常有空。
Sunday, September 19, 2010
太多人在聽的時候就不能多說,太多人在說的時候就不能不聽
有一天我聽到某個人說,不成熟想法會被更聰明的人學走然後推翻,太成熟的想法常常已經過時了。很可惜的,當我在說這句話的時候,這個想法也已經被我學走了。或許這是「人怕出名豬怕肥」的現代性應用,在這個網路時代,所有被吸收的事物都會快速凋亡。多麼可怕阿,我們終究會被量化,消失在零與一二進位組合串流之中,再也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屬於自己的。於是我們要不是不斷的在說著,就是保持沉默,而耳朵永遠要強制打開。
Saturday, July 31, 2010
上海小遊(Day5)
離開人民廣場,到附近福州路逛逛書店,買買紀念品,在南京路上漫步看了看最後一眼上海,就回旅館拿行李。回程行李變多,心想坐地鐵換磁浮太不方便,乾脆直接坐計程車。
Friday, July 30, 2010
上海小遊(Day4)
今天一早在外面吃過上海油條與豆漿後,搭地鐵前往外白渡橋。沿途經過郵政博物館,印象中它有個屋頂花園相當漂亮,便繞進去看看。
果然,到了頂樓風景大好,幾個警衛一派悠閒在做早操,涼風徐徐,蘇州河風景任由飽覽。遠眺也可看見外白渡橋,當然,還是要靠近看看。
外白渡橋兩側有鋪木步道,不少人在此散步留念。而這裡也是有哨兵看守的地方。接著我們向北,前往虹口足球場魯迅公園一帶。



這一天周六,許多人齊聚在魯迅公園裡,做些什麼呢?全都是深具藝術價值的,合唱(上面有張很多人聚在一起的正是在合唱世博歌選,還有發歌譜,中央有指揮老師)、合奏、共舞、書法,連小娃戲水池都有。順道參觀了魯迅墓與魯迅紀念館,看見許多作品特別是「一件小事」這篇短文當年發表在報紙上的原稿,心中真是感動。
離開山陰路,順著甜愛路往南就是內山書店舊址,附近的多倫路其實不長,遇見兩組古裝美女在這老街區外拍,「小店名氣大,老酒醉人多」咸亨酒店的孔乙己還真的挺像小說中所寫,只不過還是多了很多商業氣息。左聯紀念館也在多倫路的巷弄內。
下午買DVD,晚上買衣服,兩項大任務都完成,順便看了百樂門的夜景,就結束了第四天。

下午買DVD,晚上買衣服,兩項大任務都完成,順便看了百樂門的夜景,就結束了第四天。
上海小遊(Day3)
經過昨天世博的體驗,今天早上進場主要是看看建築,還有寄明信片。不過不知為何過了一個禮拜了,明信片都還沒寄到。剛好是埃及國家館日,門口一樣排了好幾圈的人龍,旁邊的阿根廷館隊伍很短,進去之後除了馬拉度納的影片外也沒有太多深刻印象。羅馬尼亞館一樣需要排隊,考慮到下午的行程和晚上的表演,只好放棄。四處晃晃,時間接近中午準備離開,最後一個場館是泰國館,看看建築拍拍照。
隨著泰國館的工作人員一面廣播「我們場館只要排隊五分鐘」,我們坐上地鐵離開園區,雖然這裡又熱又擠東西又貴又難吃,離開的時候還是有些不捨。接著我們抵達陝西南路一帶,午餐在老店豐裕解決。
獅子頭飯和鹹肉菜飯,真的比台灣菜鹹上很多。陝西南路一帶逛了上海書城、香港三聯書店,在一個「文明示範路口」發現了漁陽里的蹤影。
隱身在繁華街道中的漁陽里,是上海共青團的發源地。往內走一小段就是共青團紀念館,進入後禁止攝影,也有人員時時在旁盯梢,氣氛略微緊張。
除了這位長者外,入口再無明顯標示,很容易錯過。即使經濟發展之下大樓大道不斷改變都市樣貌,這個具有歷史與文化意義的舊址還是在洪流中保存下來。一路往東,往新天地以及一大會址前進。

如果說南京路一帶像是東京,新天地一帶就像是歐洲了。露天餐館,噴泉,雕塑,石子路,完全又是另一個樣貌。逛到一大會址,裡面又充滿著再造仿古的味道,加上一整群的學生團隊相當嘈雜,我們很快就離開,前往淮海坊。


舊名霞飛坊的淮海坊,經典上海老弄堂,許多名人故居在此,而從另一側出口竟然就變成現代化大樓的停車場,上面一樣題字淮海坊,再次體會現代與古典並存。結束了古今夾雜,晚上是參與鬧上海(Noise Shanghai)第三十六回的演出。
這次非常幸運,原本又升只是寫信詢問上海是否有什麼表演可看,沒想到主辦方「torturing nurse」的Junky熱情邀約表演,又升便找我再度以「氣送子」為名演出。Junky非常誠懇熱情,招待所有演出組合吃飯,即使大家初次見面,他仍然說了許多內心的想法,不管是音樂的、政治的、社會的,令人十分佩服。能夠現場看見「torturing nurse」的暴力表演,非常震撼。帶著耳鳴,第三天在身心的衝擊中結束了。

如果說南京路一帶像是東京,新天地一帶就像是歐洲了。露天餐館,噴泉,雕塑,石子路,完全又是另一個樣貌。逛到一大會址,裡面又充滿著再造仿古的味道,加上一整群的學生團隊相當嘈雜,我們很快就離開,前往淮海坊。
上海小遊(day2)


一路經過了幾個場館,每個都大排長龍。到了中央的表演舞台,正好有合唱團在表演。
持續往東走,到了城市案例館區,人潮終於少了許多。找到台北館時發現隊伍也很長,聽見裡面傳來「歡迎來到台北看~花~」,突然覺得有些走不動了,便轉向其他場館。

那麼,剛剛的騷動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原來根本不怎麼回事,什麼也沒發,純然是無意義的群眾行動,倒是我們到了有遮陽傘的前區,與附近遊客的距離又更近了許多。這區開始有許多公安和志工盯著有沒有人插隊,當然,所謂插隊是指「外插內」,也就是從外「跨欄」進入排隊區,這種不同體系的鬥爭是禁止的,是犯規的;而「內插內」,也就是說利用身體卡位、轉彎時抄內圈、前後手拉手的蜈蚣式過人、左右手牽手的螃蟹式過人,這種體系內的插隊基本上不算,而是良性競爭,激勵人民本身的進取意識。這些美技在四點半開始發放的時候一齊施展開來。
就如上面所寫,要到六點半才能開始排隊入場。利用這短暫的時間,我們到附近的場館晃晃。
一入館,我們第一件事是「坐電梯」。是的,這是一種控制人數與速度的很好方法,也是佔地不大的台灣館的垂直思考。隨著簡單的介紹,我們抵達4D影片的放映廳;雖然我們都知道這種影片一定是有些濫情的,但看見自己土地的影片,還是會有些泛淚的。接著我們便來放「數位天燈」。
經過了台灣館的洗禮,天色暗了下來,溫度也下降不少。這時我們趁著人潮散去前往歐洲區,眼看半透明建築的德國館還是大排長龍,當下決定前往西班牙館。雖然隊伍好像一直在動,其實都在繞圈,光是這樣我們也花了半小時入場。第一區是佛朗明哥舞表演以及洞窟影像,第二區是驚人的五幕聯合影片,將歷史、交通、建築、食物等等不同斷落在五個角度的投影幕上播出,最後停在很大的西班牙公寓,住民正是西班牙的名人們。但這時我心中不斷期待的其實是這個,終於看見本尊。

看完台灣館與西班牙館,無論心靈與體力都達到飽和。最後我們散步到羅馬尼亞館,它卻已經關門了。回程上終於知道地鐵的真實樣貌,在因應世博人潮開設的緊急售票亭買到了票,售票大哥對於所有路線的末班車時間都非常清楚。世博第一天,就在國力的驚嘆中結束。
Thursday, July 29, 2010
上海小遊(Day1
2010年7月21日,早晨約六點,出發前往機場。等待登機的過程中遇見幾位又升的學弟,大家都用「去看世博嗎」來做為問候語,上海與世博已成緊密連結。
之所以照了飛機餐,是因為當時剛好想起「帶著鮭魚去旅行」這本書,為了「紀念」這件事而照,描寫功力不足,只好藉助照相。拍照、遊記、旅行三者(這裡沒有加入攝影,因為我沒有錢)不斷衝突,拍照是橫截,遊記是回溯,旅行是連貫,無論是拍照或遊記,都是既存體驗下進行的考古,旅行才是最難的。
經過近兩個小時的飛行,很快就抵達上海浦東機場。通關一路順利,女海關親切有禮,對我說「歡迎你來」。 領完行李後已接近中午,首要任務就是搭上磁浮列車進入市區,進駐飯店。
標榜可達300KM/hr的磁浮列車(單程50RMB)憑機票可打八折(單程40RMB)。車站本身的「金纜柱」也是相當有教育意義,畢竟大家都有用漆包線製造電磁鐵的經驗。車票本身大概經過幾百次的重複使用,已經非常斑駁了。磁浮列車果然非常快,只開了約八分鐘就到了龍陽路站,電子看板上還有顯示時速。下了車買好地鐵一日票,繼續轉搭地鐵往民生路站移動。第一次搭乘時感覺指標清楚,秩序良好,心情也跟著舒暢,後來晚上經過到世博區域才知道,誤會大了。
出了民生路站,這就是我們所見的第一眼上海─民生路張揚路口。一排有著陽台的歐式建築公寓,寬闊的馬路,以及不太遵守交通號誌的車輛,似乎有些像歐洲,但其實這也只是上海萬象中的一種樣貌。弄清了方向,大約走了十分鐘後就到了旅館。研究了一下地鐵路線,決定先到靜安寺,一路東行。
身處在大廈之中的靜安寺,旁邊就是巨大的久光百貨。雖然有很多的觀光團往內湧入,我們對於看起來如此「新」的古蹟沒有太大興趣。往愚園路方向上發現了變得有些像夜店「調酒暢飲」的百樂門,而常德公寓則遍尋不著,便繼續往南京西路上移動。
(這張照片實在太像台北東區)
南京路上巷弄小區與大型商廈並存,大道上衣著光鮮的人們在各國品牌商店「租界」中穿梭,與一道道巷口進去後的里民世界完全不同,只不過正在被拆除的,想必也是很多的吧。
在南京路上我們也找到了「紅寶石」的牛奶小方(小蛋糕)以及非常著名的「小楊生煎包」,牛奶小方相當鬆軟好吃,而小楊生煎包則比我想像的再厚一些,可能是期待太高實際上吃的沒有覺得很驚喜,不過真的是非常多汁,同時也非常客滿。
天色慢慢暗了,我們前往豫園晃晃。豫園的外部說穿了是仿古建築的現代購物中心,抵達的時候城隍廟也停止參觀了。
不管這些跨國連鎖店在飛簷底下是不是有些突兀,裡面的客人都沒有少過。在這世博瘋的時刻,豫園到處都是相關商品,還有很多對於西方人來說相當有東方元素的紀念品─扇子、筷子、字畫等等。我們沒有多做停留,就直接往外灘方向前進。
外灘的建築群非常美麗,它們當然不是空殼,早已「再租界化」由外商銀行、高價服飾、豪華餐廳、頂級酒店所進駐經營,樓高視野好,讓有錢的觀光客享受布爾喬亞生活悠閒的眺望外灘美景。那麼沒錢階級的徒步區呢?耳聞外灘「遊客人牆」的盛況,到了現場才知道事態嚴重,雖然眼睛不斷享受美景,雙腳移動卻相當困難,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平台支撐雙手來拍夜景,馬上就被其他觀光客發現這個好地方身後就排起隊來,還催促我快點拍完換別人拍,這種台北要跨年時才會面對的恐怖場景,世博期間天天上演。
這段擁擠的「散步」道終點是外白渡橋,也就是電影「蘇州河」中的重要場景之一,即使是夜間仍然擠滿人潮,我們便打道回府。在第一八百伴沒尋到什麼碟,便拖著疲累的雙腳到秦川人家吃了點東西,回到旅館休息,結束第一天。

天色慢慢暗了,我們前往豫園晃晃。豫園的外部說穿了是仿古建築的現代購物中心,抵達的時候城隍廟也停止參觀了。
這段擁擠的「散步」道終點是外白渡橋,也就是電影「蘇州河」中的重要場景之一,即使是夜間仍然擠滿人潮,我們便打道回府。在第一八百伴沒尋到什麼碟,便拖著疲累的雙腳到秦川人家吃了點東西,回到旅館休息,結束第一天。
Subscribe to:
Posts (Atom)